在抗战后期,国军开始大量接装美制武器易投投,最初配备美械的主要是驻印军部队,随后远征军和其他精锐部队也开始获得一些美械装备。到1945年初,随着滇缅公路的打通,大量美制武器陆续抵达,中国军队开始系统地组建了13个美械军。
抗战胜利后,更多的美械装备进入了中国军队。除了原本的美械部队外,许多其他部队也开始配备美制装备。特别是在火炮方面,国军特别加强了炮兵的建设。国军接装的美式火炮中,虽然有一些155毫米口径的重型火炮,但总数仅有36门,更多的则是105毫米口径的榴弹炮。虽然这种105毫米榴弹炮在今天看来并不算是重炮,但在当时的战场上,它的威力已经相当强大,并且可以由汽车牵引,形成摩托化的炮兵单位。
展开剩余76%美式105毫米榴弹炮被配备给了独立炮兵部队和一些王牌军的军属炮兵。由于这类火炮极为重要,数量有限,因此并不是所有军级单位都有装备。例如著名的新1军和新6军,每个仅配备一个营、12门火炮;整编第11师的105毫米榴弹炮也只有8门;整编第74师则没有直接配备美式榴弹炮营易投投,只能借调独立炮兵团的一部分装备。
由于其威力大,口径大的特点,国军内部称这些火炮为“大家伙”。然而,这些配置极高的重炮,在1947年初的鲁南战役中,却在一场战斗中丢失了48门,令蒋中正非常愤怒。那么,这场战斗到底是如何打的,为什么这些部署在后方阵地的重炮会丢失这么多?
解放战争初期,国军的主力王牌部队除了常规部队外,还在尝试一些新型部队,如“快速纵队”。快速纵队以整编旅为基础,配备坦克、汽车、工兵和重炮,旨在打造一支可以快速机动的重火力突击部队易投投,成为进攻的尖刀。配置最为精良的第1快速纵队由整编第80旅为基干,增强了坦克第1团、第1营、汽车团以及工兵团,并且配备了1个美式105毫米榴弹炮营(12门)。
第1快速纵队的主要作战对象是整编第26师,这支师在当时还从炮兵第4团调来了一个美式105毫米榴弹炮营(12门)。此外,炮兵第5团的2个营(24门火炮)也被调配到该师。总的来说,在鲁南战场上,国军一共有4个美式105毫米榴弹炮营,共计48门火炮。
然而,这些美式榴弹炮并非全部在快速纵队建制内,而是分为三路使用。整个战役的兵力包括2个整编师、1个快速纵队,再加上这48门重炮和一个美式M3A3坦克营。指挥这场战斗的整编第26师师长马励武信心十足,甚至夸口称:“他们不来,我还得去找他们,集结越多越好,在这片平原地区,我们的战车最有优势。”
然而,战争开始后,马励武和其他军官却在元旦时带领200多人去峄县后方观看戏曲,忽视了战斗的指挥。当天晚上,解放军的攻击已经悄然展开。华东地区的解放军右纵队12个团攻打第26师的整编第44旅,左纵队15个团攻击整编第26师的其他部队和第1快速纵队。由于师长等指挥官缺席,军官们沉迷于打牌,战斗爆发后,整个部队陷入了指挥混乱。最混乱的情况发生在美式榴弹炮部队误击了整编第26师,导致3个步兵连被完全覆盖,甚至美式坦克也朝步兵开火,造成了更多的混乱。
快速纵队的内部也存在不小的问题,部队之间相互不服,平时看不起步兵。在战斗爆发后,迅速陷入了混乱之中。仅仅一天多的时间,快速纵队和整编第26师就损失过半,剩下的部队被迫向西突围。尽管这些部队原本有坦克和汽车支援,逃跑时本应迅速,但恶劣的雨雪天气使得坦克、汽车深陷泥潭,无法快速行进。而解放军则紧追不舍,缴获了大量坦克和火炮。
战斗结束后,部分败兵返回峄县,由马励武指挥防守。解放军随后利用缴获的美式105毫米榴弹炮展开反攻,并协助步兵部队很快夺下了峄县。马励武此时再次犯下严重失误,他将坦克开上城墙,结果被解放军缴获了更多的美式坦克。
在随后的战斗中,华东解放军继续向整编第51师发起进攻,将其全歼,并且缴获了该师的美式榴弹炮营。短短几天时间,国军两个整编师、一个快速纵队以及四个美式重炮营全部被消灭。这些缴获的美式榴弹炮成为解放军特种兵纵队的重要装备易投投,在后来的战斗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。
发布于:天津市富灯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