波茨坦会议还没开完海纳策略,杜鲁门就觉得自己赢了。他手里捏着刚试爆成功的原子弹,信心爆棚,觉得斯大林该乖乖听话了。
可等三年过去,美国越看越不对劲:东北谁控制的?东欧谁拿下的?这才明白,自己是被“装傻”的斯大林,一步步带进了坑里。
杜鲁门上桌前,斯大林就把桌布换了1945年7月17日,德国柏林郊区波茨坦,塞西琳霍夫宫。会议桌刚摆好,美国人就先把底牌藏兜里。
杜鲁门刚接总统两个月,初登外交舞台,就遇上“三巨头”最后一次碰头。罗斯福不在了,丘吉尔中途下台,杜鲁门却带着一颗“原子弹”般的自信走进会场。
展开剩余84%7月16日,美国在新墨西哥州成功试爆原子弹。这项被称为“曼哈顿计划”的终极武器,杜鲁门没告诉任何盟友细节,只在会议上“提了一嘴”,说美国有种“非常强大的新型武器”,然后就等着看斯大林的反应。
斯大林听完,一声不响,连眉头都没抬一下,点了点头。然后继续喝茶。
杜鲁门当天回去日记里写得很得意:“他完全没理解。”他相信苏联会因为原子弹而收敛,会在会议上乖乖配合美国的安排。
但斯大林早在1943年通过间谍“克劳斯·富克斯”,就已经掌握美国的核武项目。他不但清楚爆炸原理,还知道试验进展。
这次会议,他的目的不是听美国吹牛海纳策略,而是拿到对日作战的时间窗口。
会议召开前,美国急着让苏联加入对日战争,好减轻太平洋战场压力。杜鲁门主动提出,希望苏联在“三个月内”对日宣战。
斯大林答应了,但只字未提东北战后安排。会议期间,他反复确认:日军撤退路线、东北交通节点、南满重工业厂址分布。美国代表团对此没有警觉,甚至协助确认部分铁路和军港数据。
7月26日,《波茨坦公告》发布,美英中三国要求日本“立即无条件投降”,并威胁其若拒不投降,将面临“迅速彻底的毁灭”。
但日本没有立刻屈服,正中美国下怀。杜鲁门更相信原子弹能收场,不需要苏联。
他忽略了,苏联才是那个真正等着进场的人。
核弹先落地,红军随后进门1945年8月6日,美军在广岛投下“胖子”。两天后,长崎也被投下“瘦子”。日本还没反应过来,苏联的红军已经开始部署“满洲行动”。
8月8日深夜,苏联外交部宣布:对日正式宣战。8月9日零点,红军从三个方向突入中国东北。
苏联出兵速度极快,从蒙古、东满、朝鲜北部共集结150万兵力,调配7000辆坦克与自行火炮、3700架战机。进攻主线横扫整个伪满洲国防线,仅用11天攻占哈尔滨、长春、沈阳、大连、旅顺等战略城市。
8月15日,日本天皇宣布接受《波茨坦公告》,对盟国无条件投降。苏联却并未停下脚步。8月19日,苏军攻入朝鲜北部平壤,至9月初控制整个朝鲜半岛以北地区。
在东北,苏军不仅缴获关东军完整武装,还迅速控制重工业体系。满洲的大量工业设施、铁路枢纽、港口仓储,被苏军编入战后重建计划。
苏军占领区内共计转运设备50万吨,包括鞍钢、满铁、奉天兵工厂等核心资产。
更关键的,是苏军将东北留下的武器装备有选择地交予中国共产党武装力量,为随后东北战场打开局面提供坚实支撑。
1946年,美国特使赫尔利回国汇报时指出:“苏联对东北掌控远超我们预估……他们没有撤离的意思。”
杜鲁门此时才意识到,被所谓“苏联支援对日作战”的幌子带进了圈套。
而这一切布局,从波茨坦会议就开始了。
三年后杜鲁门坐冷板凳,斯大林坐满盘棋1948年,东欧六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,东德成立,铁幕正式落下。
杜鲁门发现自己手中的“原子弹胜利神话”,换来的只是一个冷冰冰的现实:
苏联拿下东欧阵地,又把东北变成前沿阵地;而美国的“战略红利”只剩一堆投降协议和空头道义。
1947年,美国提出“杜鲁门主义”,标志着美苏全面摊牌。表面是“援助希腊土耳其”,实质上是围堵苏联扩张。
同年,美国通过“马歇尔计划”,向西欧投放130亿美元试图稳住西线。
而这一切,都是被逼的。波茨坦会议原本是三方协商的平台,到了战后,成了美苏博弈的转折点。
在朝鲜,苏军占北,美国占南。1948年两国各自扶植政权,朝鲜半岛正式分裂。
美国人这才发现,原子弹能炸城市,炸不动地缘政治的现实。苏联不靠核威慑靠地面推进,一路把势力推到了亚洲腹地。
1948年3月,杜鲁门在白宫一场私下演讲中罕见承认:“苏联的东线计划,我们严重低估了。”
而更令他“反应不过来”的,是苏联在东北成功压缩国民党空间,为中国人民革命力量提供战略纵深。
斯大林没有高谈阔论,没有签署表态性文件,却通过“装傻”拿下了实质性的东西。
这场博弈,杜鲁门自认为“胜利收场”,实际是被温水煮青蛙。
波茨坦会议没让美国主导世界海纳策略,反倒成了苏联战略展开的“前哨站”。
发布于:广东省富灯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